【卒中课堂】关爱卒中健康,真的有必要打“春秋针”吗?
发布时间:2017-11-23 来源:神经内科一病区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70%~80%。调查显示,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致使我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脑卒中春冬秋季较夏季好发。这是因为进入冬季,由于气候严寒,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会相应收缩,而老年人本身存在动脉硬化,再加上冬季运动减少,血压粘稠,一旦寒冷刺激就会导致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栓的形成,如果本身已经有脑血管狭窄就更易诱发脑卒中的发生。另一方面,如人体本身就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好,冷空气刺激就会使血管剧烈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导致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
“春秋针”可预防脑卒中的说法不科学
春秋两季,一些中老年人,尤其是曾经得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纷纷前往医院、要求注射点能够预防血栓的药物,认为这样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实际上,在临床上是没有打春秋针预防脑血管病的说法的。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每年定期输液和不输液的人群的脑血管疾病复发率进行过对比研究,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说明定期输液能够预防脑血管疾病和其复发,这些药物对防治脑血管病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所以不建议患者打春秋针。
所谓“春秋针”只是用于改善新发症状
一般情况下,一些诊所给患者注射的一些“春秋针”常常是能够起到改善循环作用的药物,但这类药物一般是应用在患病急性期,用于改善新发症状的,对于非患病期的人群是没有治疗作用的;并且由于药物的半衰期有限,不能长期有效,因此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生起不到预防作用。因此不要听信误传,进行不必要的定期输液。建议老人一旦出现症状,身体不适,立即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耽搁,如果确定没有疾病,就保持良好心情和生活习惯。
乱打“春秋针”增加患病危险
如果在未患病的情况下,或非疾病的急性期进行输液非但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有时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输液反应,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另外,输液会增加血容量,对于患有心脏病、肾脏疾病或高龄的患者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和心脏负担。综上所述,预防脑血管疾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针对病因进行干预,短期的输液几乎没有作用。
脑卒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其次做必要的筛查和体检,家里可购置臂式电子血压计,并定期到有资质的医院常规体检;第三是了解脑卒中的典型症状(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一旦发病,立刻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治疗。切不可因为症状轻微就轻视,因为脑卒中症状在发病初期病情往往呈现“进展性”,早期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哪些人要做脑血管筛查
原则上,超过40岁的人都需要进行筛查。国家脑防委发布了中风危险评分卡(上图),凡具有下列8项危险因素中的3项及以上就属于中风高危人群: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体育锻炼少、明显超重和有脑卒中家族史。另外,既往有脑卒中(中风)病史或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中的一项,也属于中风高危人群。这类高危人群必须立即到有资质的正规大医院做筛查。
如何进行脑血管筛查
筛查应选择有脑卒中筛查门诊的正规大医院进行筛查,其正确步骤包括:在脑卒中门诊做完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再做血常规、血生化十项、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四项、血沉、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脑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查完后如有需要,再做脑血管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